top of page

從商品折扣金額,推測台灣虛擬貨幣的發行量可能嗎?


如果觀察家覺得字體太小不易閱讀,不妨可以聽聽看



觀察家擔心的許多事情後來都沒有發生,人們認為的勁敵到後來可能都不是原來的競爭對手,過去遠傳電信擔心台灣大哥大取得領先地位,透過各種促銷活動與行銷手段取得市場,但最後 Line 的通訊服務吸走大量的用戶;過去假幣製造集團認為驗鈔機的威脅最大,可是虛擬貨幣卻奪走偽幣集團一部分的生意,許多消費者手中的鈔票被虛擬貨幣取代。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目前全世界流通的比特幣數量大約是 1700 萬枚,預估到 2140 年估計將會有 2100 萬枚比特幣存在世界上,比特幣的數量與錢幣數量增長的速度有一套邏輯與方法可以進行計算,不會因為世界上消費者的需求量變大,系統就會自動增加比特幣流通的數量,相反的,比特幣是利用比特幣價值的提升來抑制需求量的升高,比特幣需求量越高,需求者就必須要花費更高的代價才能取得一個比特幣。





台灣市面上到底流通哪些虛擬貨幣呢?流通的數量究竟有多少?這些虛擬貨幣的價值又值多少錢呢?雖然許多虛擬貨幣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流通,可是很少人會注意到虛擬貨幣的使用細節。台灣市場上經常看到的虛擬貨幣包含:蝦幣、街口幣、TK幣、胖達幣、DHC幣、遠傳幣、COCO幣、犢幣、U幣、momo幣...等,雖然虛擬貨幣琳瑯滿目,但卻沒有任何人知道這些虛擬貨幣實際的發行量究竟是多少?角度數據從消費數據資料的觀察角度,無法推測台灣各種虛擬貨幣的發行數量,如果其它觀察家有想到可行的觀察方法,可以與角度數據交流。以貨幣流通的概念,發行量越多的貨幣越不值錢,發行量越稀缺的虛擬貨幣越值錢,似乎這個道理在台灣虛擬貨幣的市場可能不一定成立,台灣許多的虛擬貨幣都是現金回饋,消費者必須先消費才有辦法獲得虛擬貨幣,且貨幣存在一定的使用期限,因此對於發幣單位不一定存在貨幣兌現的壓力,推測台灣有許多虛擬貨幣並沒有在市場上發揮效用,也就是消費者還來不及使用,貨幣的價值就已經被發幣單位回收,造成虛擬貨幣的發行量似乎不是那麼重要。根據發票數據的資料統計,發現台灣的虛擬貨幣以蝦幣折抵成現金的金額最多,在觀察期間,蝦幣兌換的金額等值於新台幣 766 萬元,意味著,蝦幣的發行廠商至少發行等值於新台幣 766 萬元的蝦幣,因為蝦幣有 3 個月過期失效的使用限制,因此觀察家僅能透過消費者已經兌換成新台幣的價值,當作是蝦幣可能發行的最低發行量,也就是說,蝦幣的發行量約等值於新台幣 766 萬元,價值排名第二名的街口幣也屬於現金折抵的虛擬貨幣,該貨幣失效的期限為一年,而 TK 幣排名第三名,該貨幣是台灣知名保養保健品牌所推出的貨幣,也許保健商品的業者願意提供的回饋折扣較多,所以造成 TK 幣成為台灣發行價值排名第三的虛擬貨幣,前三名的虛擬貨幣可能比其它虛擬貨幣存在更高的現金擠兌壓力,但由於這些現金折抵在消費者前一次消費購物時,可能將下次的折抵金額轉嫁給消費者,所以業者也可能不會存在現金擠兌壓力。


蝦幣、街口幣、TK幣在台灣消費市場提供消費者購物的折抵金額,也許每一件商品都有折抵金額的上限,所以每一單的平均折抵金額不高,momo 幣平均每一單的折抵金額比蝦幣高出許多,或許使用 momo 幣的消費者單筆的消費金額比較高,造成折扣金額比蝦幣高,讓 momo 幣可以提供消費者下次有比較高的折扣。虛擬貨幣的使用人數排名大致上與總折抵金額的排名類似,蝦皮與街口幣分屬第一與第二名,而與美食相關的胖達幣排名第三,蝦幣的消費者使用小額的著抵,折抵金額大部分都介於新台幣 50 ~ 100 元間,推測大部分的蝦幣都被使用在運費的支付上,使用虛擬幣進行回饋折抵,與之前角度數據提到透過免運的「零元效應」有很大的不同,造成消費者有不同的感受。消費者購買商品除了注意商品的販售價格外,還會考慮商品對消費者帶來的效用,有些商品晚一點購買會對消費者帶來高一點的效用,例如:手機等科技商品,一般而言,同樣價格的商品,消費者會有越晚購買商品性能越好的預期心理,對消費者的使用效用就是越晚購買效用就越大,相反的,有些商品消費者要早一點購買對消費者才會有高一點的效用,例如:演唱會門票等限量商品,因為晚一點購買有商品價格漲價的預期心理或者造成消費者根本買不到,早點購買除了取得商品外,消費者額外賺到「安心」這項無形的效用。虛擬幣與免運都希望提升消費者購買商品實質的效用,增加消費者購買的機率,虛擬貨幣帶來的折抵效用與免運產生的「零元效應」效用哪一個大一點呢?對此感興趣的觀察家不妨可以透過角度數據的數據資料做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






資料來源:角度數據 2024 年消費者消費交易資料庫










Comments


熱門文章
近期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