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紅利點數了解產業變動

  • 作家相片: 9DO
    9DO
  • 2小时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如果觀察家看不清楚,不妨聽聽看。

根據 106,587 筆使用紅利點數的消費資料顯示,消費者的總交易額每增加 1 元,紅利折抵金額預期會增加 0.0025 元,這樣的數據資料,是否與觀察家發放紅利給消費者的預期一致呢?點數平台提供點數兌換的金額都不一樣,過去有些消費者喜歡累積信用卡的紅利點數,現在有許多消費者在意行動支付的紅利點數,或許觀察家可以從點數使用的變化,發現消費者樣貌與購物習慣。根據系統平台的數據資料,顯示消費者使用紅利折抵的金額,與總交易金額無明顯關聯,或許多數觀察家會認為,消費者在進行大筆交易時,因為現金與信用卡支配的額度,消費者利用紅利點數少付一點錢的機率比較高,可是在大量的交易數據中,只有近 2,000 筆消費,消費者利用紅利點數,將當次購物的所有交易金額進行完全折抵,等同於消費者使用紅利點數,為自己換得一種或一購物車的商品。在觀察數據中,使用紅利點數的消費者有更多的交易是發生在星期一,推測許多消費者可能在周末有較多的支出,造成星期一有更多的交易活動,消費者需要倚賴紅利點數,為當天的商品採購進行優惠折扣,也可能是多數的通路在星期一沒有折扣,導致更多的消費者會使用紅利點數換取商品折扣。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消費者在星期日累積的紅利折扣總金額最高,換言之,雖然星期日沒有很多消費者使用紅利點數,但是有使用紅利點數的消費者,都會使用較多的紅利點數,換購他們喜歡的商品,使用更多的紅利點數進行消費金額折抵。


交易金額與紅利點數使用的多寡無關。
交易金額與紅利點數使用的多寡無關。

多數情況下,單純使用紅利點數直接折抵一次消費的機率並不高,或許多數的消費者需要累積很久,才有辦法使用紅利點數折抵商品。在生鮮超市的消費數據中,觀察家最常看到消費者折抵的金額是 1 元,也許是消費者希望去除現金的零頭,避免攜帶過多的零錢,因此造成生鮮超市有最多消費者在結帳時,使用 1 元紅利折抵金額。角度數據觀察到的數據資料,僅僅是產業數據冰山的一角,掌握的市場方向僅是台灣市場的九牛一毛,可是角度數據願意協助觀察家,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系統平台,讓觀察家可以清楚掌握需要了解的市場,幫觀察家利用公司內部的數據資料,搞清楚品牌與通路內部所遇到的各種狀況,透過預警系統,讓經營團隊,可以隨時發現危機並盡早處理,透過系統平台降低人為出錯與誤判的風險,利用數據資料客觀的評估市場。今年許多的公司陸續導入人工智慧工具,企圖解決企業內部遇到的困難,在嚴重缺工與動盪不安的消費市場,利用人工智慧工具建立各種系統平台,協助管理者進行各種分析與決策,或許 google 提供了解決方案,open ai 也展示了人工智慧工具所能處理的各種應用,但經營者卻無法直接使用這些工具,因為使用這些工具無法直接轉換成經營者所需要的答案,無法馬上讓觀察家得到「消費者的總交易額每增加 1 元,紅利折抵金額預期會增加 0.0025 元」的結果,而人工智慧工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需要數據資料當作養分,需要靠工程師建立系統平台提供人工智慧工具所需的燃料,就如同角度數據一開始為數據平台,導入了 106,587 筆使用紅利點數的消費資料,系統平台將這些養分轉換成對觀察家有用的各種訊息,讓觀察家從原始的資料獲得歸納的結果,人工智慧工具可以統整這些訊息,進一步提供經營者所需的決策資料。


星期日使用紅利點數折抵的金額最多,星期一有更多的消費者喜歡使用紅利點數。
星期日使用紅利點數折抵的金額最多,星期一有更多的消費者喜歡使用紅利點數。

消費者願意在特定經營者的店裡購買商品,一定是經營者的某項服務,打動了消費者的心,產品的某種功能,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同樣需要一台桌上型電腦,有些消費者會選擇在網路購買,因為雙十一有折扣優惠,店家提供二十四小時內到貨服務,通路還會額外贈送周邊的配件與各種好康的禮品,這些好處是消費者選擇向經營者購買的理由。可是,還有另一群消費者,選擇在轉角巷口的電器行購買電腦,店家提供客制化的組裝服務,依硬體規格配置流暢穩定的系統軟體,親切的工程師還會自己撰寫程式,滿足消費者,提供各種貼心到位的服務,工程師除了考慮到消費者的工作背景,同時考慮到消費者家裡的小朋友與不擅於電腦操作的長輩,當小朋友開機時,消費者可以從手機收到小朋友開機訊息,避免小朋友沉迷於電腦的世界,當長輩開機時,系統會自動跳到長輩喜歡的頻道,自動撥放上次沒有看完的影片,減少惱人且複雜的帳號登入流程。當網路上的經營者正在削價競爭,想著要提供什麼福利給消費者,計畫要提供哪一些優惠給消費者時,巷口的那一間電器行,卻有接不完的訂單與做不完的工作,也許市調單位告訴觀察家,低價商品可以提高成交量,google 的數位廣告可以增加訂單量,可是那位願意傾聽客戶需求,滿足客戶願望的工程師,他的訂單與成交量卻能與競爭激烈的電商並駕齊驅,甚至還能脫穎而出。人工智慧的技術不是用來提高商品的生產數量,而是用來加值商品的價值,人工智慧工具不是用來回覆更多的客服郵件,而是協助分析客服郵件中的問題,進而改善產品的品質。相信多數的觀察家,今年都不斷聽到 google 裁員的新聞,看到亞馬遜員工大幅衰退的訊號,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讓許多經營者看清一件事,每一個人所會的事情真的很有限,多數的員工僅能專注處理特定一種工作,在 google 工作的工程師,不曾接觸 google 商品銷售的工作,從業務的角度了解與 google 合作夥伴與大型企業的需求,在 google 工作的工程師也不曾經手公司會計部門的工作,從會計的角度發現新的商業機會,根據人工智慧技術的本質推論,造成許多企業希望藉由人工智慧技術加值員工的價值,而不是增加員工的數量,導致 google 與亞馬遜的員工大量減少。巷口那一間電器行的工程師,除了擁有專業技術外,從各種數據資料清楚明白客戶的需求,幫客戶客制打造所需要的機器設備,除了會撰寫系統程式外,透過各種系統平台的協助,工作者也是一個優秀的業務,更是一位會計部門襯執的員工。


 
 
 

留言


熱門文章
近期文章
bottom of page